性心理问题
一位中学生的自诉
我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手淫了,当时我感到很兴奋、愉快。以后也有时手淫一下,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初二时,我从一个同学那里获得一张美女的裸体像片,手淫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把像片放在枕头下面,每天晚上都拿来看,结果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不顾一切地手淫,慢慢地,我感到自己头晕目眩、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每次手淫前我努力控制自己,想改变这个坏毛病,但由于我意志力太薄弱,每次又屈从于这个坏毛病。为此,我很悔恨、很自卑,我恨自己为什么要柒上手淫的坏习惯,恨自己为什么如此堕落。平时的生活乐趣没有了,忧郁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个中字生的自诉,反映了青春期学生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手淫。
手淫也称性自慰,是指用手或衣服、被褥等其他物品摩擦、刺激生殖器,以达到自我发泄性欲、获得一种性满足的行为。在青少年中,手淫行为比较普遍,据许多研究材料表明,男性青少年中70%—80%有过手淫,女性青少年中30%—60%有过手淫。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染上手淫习惯呢?这与青春期特有的性生理、性心理特点及不良刺激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性冲动逐渐变得频繁而强烈。而性冲动的满足在青少年时期又不可能通过道德、法律所允许的婚烟形式来实现。出于好奇的尝试或难以自制的冲动,便产生手淫行为。
手淫行为作为一种反应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不良刺激的结果。例如淫书淫画和色情影视的影响,一些不健康内容的交流,睡觉喜欢俯卧,被子过厚、过重,内裤过紧等增加了对性器官的局部刺激,更易产生手淫行为。
手淫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生理上出现的强烈性冲动、性欲望,偶而通过手淫方式获得自身性满足,是正常的,也是无害的。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性自律的行为,对社会来说,由于手淫对象是自身,不涉及他人,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性病传播、性犯罪现象,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软弱,不能有效地控制手淫的频率,从而容易形成过度手淫的习惯。过度手淫产生过于频繁的性兴奋使神经系统疲惫不堪,从而引发各种症状(如阴茎阴道感染、头昏目眩、疲乏等);而且对手淫的不正确认识(如手淫会“耗精伤髓“‘大伤之气“‘影响将来生育等”)还会使学生产生恐惧、自责的心理;而另一方面又因为情欲冲动而继续手淫,想戒戒不掉,不戒又害怕,长期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这必然会产生持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陷入自卑、悲观的困境难以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痛苦不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手淫的害处,并非是由手淫本身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手淫后所产生的一种恐惧、自责的心理反应,导致心理上的损害,产生各种不同的性心理异常症状。可见,频繁的手淫实质上是一种病态。
手淫行为的克服
怎样才能克服这种频繁的手淫行为呢?
(1)认知提高训练。正确认识手淫,把手淫说成下流行为和道德堕落是不恰当的,解除“手淫有害”这种传统的观念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得认识到过度手淫所带来的危害,既不要因为手淫而惧怕,也不能认为手淫无害而您意频繁手淫。树立坚定的信念,相信手淫是可以克服的,努力改掉频繁手淫的恶习。
(2)消除不良刺激的影响。不良刺激是手淫的诱因,要戒除手淫,必须避免不良的身心刺激。不接触色情淫秽的书刊、画报、录音、录像,不结交下流的朋友,避免不健康的交流,避免性的刺激和挑逗,睡眠姿势以侧卧为佳,不要俯卧,被子不宜过暖,内裤不宜过紧,以避免由于膀胱过分充盈而引起的刺激,注意清洁卫生。有频繁手淫恶习的人要有意识减少一个人独处一室的机会,睡意浓时才就寝,醒来就起床。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性冲动和手淫。
(3)升华训练。鼓励学生把对性的欲望和冲动升华到有益的活动中去。树立远大理想,扩大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减弱自己的性意念。防止有意识地激起性欲冲动,有助于转移对自己内心困惑的注意力,也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减少恐惧自卑感。
(4)自我控制训练。锻炼坚强的意志,用理智战胜欲望,坚决杜绝“下不为例”之类的迁就心理。可以给自己确立目标,通过逐渐减少手淫次数来克服手淫。每周减少一次,一旦达到,可进行自我鼓励或奖励,若未达到,则进行自我惩罚,这样慢慢减少到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设法杜绝引起手淫的条件,一旦有手淫欲念而不能控制时,可以去做一些对自己最有吸引力和兴致最浓的事情,转移大脑性冲动的兴奋点和克服性冲动。
(5)采用气功训练法。(略)
早恋
早恋是中学教育极为关注的现象,也是老师、家长深感棘手的问题。它是指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超出正常友谊的互相接近。有的人表现为单相思,既没有勇气开口,又没有决心摆脱,因此一天到晚心神不定,甚至茶饭不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写情书,约会,互相倾吐爱恋之心,借口互相帮助,形影不离,甚至山盟海誓,表示要永远相爱;个别人还发生了进一步的越轨行为。
据研究,早恋者有如下一些迹象。
(1)爱打扮、修饰,常对镜顾盼,迫切要求父母添置时髦服装。
(2)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突然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对待人态度粗暴。
(4)在家坐不住,进出频繁,常找借口往外跑,瞒着父母去公园、影院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关在一角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做事没耐心。
(7)对爱情作品感兴趣,对电影、电视中的爱情镜头特别关注,欣赏时目不转睛。
(8)喜欢打听男女之间的事,对儿女情长的事尤感兴趣。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记日记,见家长急忙掩饰。
(10)常与异性同学通话、递条子等。
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早恋是一种朦胧的爱,单纯、盲目而不稳定,缺乏深度,没有牢固的基础。没有现实的基础,收获的只是苦涩的果实。这是因为:
(1)从学生的身心发育来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心理也还十分幼稚,社会经历少,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把握异性同学的为人和性格特点,他们的爱慕更多的是在于同学的外貌特征,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情上,而且,随着身心发展的成熟、完善,各人的思想、性格都会有所变化,今天的思想一致、性格相投,明天就可能有分歧,日后更多的是分道扬镳。
再者,青春期青少年容易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他们与异性的交往是好得快、热得快,也吹得快。可因看一场电影、送一件小礼品而好上,也可因两三句不投机而分手。他们易感情用事,甚至做出不应该做的事,在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影响日后的生活。
(2)从学生的实际能力看:爱情、婚姻不单意味着感情的交融,也意味着对异性伴侣以及对家庭、社会负责任、尽义务。中学生尚未踏上社会,还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经济上、生活上都没有独立,需要依靠父母,还不可能具备承担一个家庭的能力。
(3)从学生的现实任务来看:中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事业逐步定向的关键时刻,若过早陷入情网,必然会使学习分心,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白白耗费在只会增加精神负担、烦恼和苦闷的情感纠葛中,贻误学习的良机,丧失美好的追求。
早恋行为的教育
要有效避免早恋行为,妥善处理好已有的早恋现象,应当做到:
(1)防患于慰然,防微杜渐。
A.加强必要的性知识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重视孩子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在的神秘感和模糊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的性生理、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消除青春发育所带来的恐惧感和不安感。
在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教育的同时,还需重视性道德、性法律的教育,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努力克制自己的性爱冲动;正确确定与自己的年龄、身份相符合的“性角色”,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性犯罪的界限,增强中学生在性问题上的守法观念。
对学生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设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课,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青春期性知识讲座,开展青春期心理咨询,还可以让有过早恋行为但已改正的学生谈感受,或引用性罪错案例,使学生在思想深处引起警觉。
B.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青少年处在身心迅猛发展变化阶段,加之道德意识薄弱,他们的需要不是在教育下沿着高层次的方向升华就会以低层次方式发泄。当他们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生理需要就会畸形膨胀起来,遇到适宜的条件便有“越轨”的危险。因此,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能积极地预防早恋的产生和蔓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采用“释放、转移、淡化”的方法。释放是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体育锻炼来释放其积蓄的“能量”;转移是让学生积极钻研学业,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及特长,有效地转移欲念。
2.抓住时机,巧妙引发,使早恋学生迷途知返。
一旦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教师不能声色俱厉地禁止,或以停课处分相威胁,或冷眼以待、嗤之以鼻,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对待学生的早恋,要坚持正面疏导的原则,不讽刺、不挖苦、不训斥、不责骂,而又能用一颗充满对学生爱的心,去诱导、点拨、规劝。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例如,有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是这样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
a.尊重学生。当发现学生有了早恋的苗头和行为时,不是大惊小怪,而是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处理解决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照顾学生的情面,绝不在全体同学和其他老师面前谈及此事,而且,只有万不得已时才通知家长。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是鄙视,而是进行正面教育。对学生讲明道理,讲清危害,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关心、爱护自己,从心里感激老师,增强主动改变的能动性。
B.取得信任。对学生尊重,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对情绪;为学生早恋保密,可以换来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把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掏给老师。教师可据此全面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C.冻结“爱情”。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对学生施以说服教育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劝导学生要把已出现的“爱情”冻结起来,即控制和保留,而不是禁止和毁灭。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控制,克制自己的感情,把它暂时埋藏在心底,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工作中;双方可以互相激励、竞赛,比一比谁的进步快,谁有出息。
D.建立合同,以防“冻结”的不稳定。有的早恋者是表面上冻结,而暗地里仍进行感情的传递;或是一段时间冻结,一段时间解冻。老师和学生可以建立一种口头的应允或许诺:在他们将来成长适时时,老师不但不会拆散他们,而且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冻。对于与外校有书信来往的学生,老师向他们提出要求:内容要健康,能鼓励对方努力学习,使对方接到信后,学习劲头更加高涨;通信次数不宜过频。如果学生信守诺言,就履行师生问所订立的合向,如果发现学生有违背诺言的行为,就撤消合同,杜绝书信往来,并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
总之,对待学生的早恋,只能疏导,遵循尊重、理解、关怀和引导的原则,教育学生用理智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健康地皮过这一“多事之秋”。
我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手淫了,当时我感到很兴奋、愉快。以后也有时手淫一下,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初二时,我从一个同学那里获得一张美女的裸体像片,手淫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把像片放在枕头下面,每天晚上都拿来看,结果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不顾一切地手淫,慢慢地,我感到自己头晕目眩、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每次手淫前我努力控制自己,想改变这个坏毛病,但由于我意志力太薄弱,每次又屈从于这个坏毛病。为此,我很悔恨、很自卑,我恨自己为什么要柒上手淫的坏习惯,恨自己为什么如此堕落。平时的生活乐趣没有了,忧郁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个中字生的自诉,反映了青春期学生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手淫。
手淫也称性自慰,是指用手或衣服、被褥等其他物品摩擦、刺激生殖器,以达到自我发泄性欲、获得一种性满足的行为。在青少年中,手淫行为比较普遍,据许多研究材料表明,男性青少年中70%—80%有过手淫,女性青少年中30%—60%有过手淫。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染上手淫习惯呢?这与青春期特有的性生理、性心理特点及不良刺激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性冲动逐渐变得频繁而强烈。而性冲动的满足在青少年时期又不可能通过道德、法律所允许的婚烟形式来实现。出于好奇的尝试或难以自制的冲动,便产生手淫行为。
手淫行为作为一种反应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不良刺激的结果。例如淫书淫画和色情影视的影响,一些不健康内容的交流,睡觉喜欢俯卧,被子过厚、过重,内裤过紧等增加了对性器官的局部刺激,更易产生手淫行为。
手淫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生理上出现的强烈性冲动、性欲望,偶而通过手淫方式获得自身性满足,是正常的,也是无害的。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种性自律的行为,对社会来说,由于手淫对象是自身,不涉及他人,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性病传播、性犯罪现象,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软弱,不能有效地控制手淫的频率,从而容易形成过度手淫的习惯。过度手淫产生过于频繁的性兴奋使神经系统疲惫不堪,从而引发各种症状(如阴茎阴道感染、头昏目眩、疲乏等);而且对手淫的不正确认识(如手淫会“耗精伤髓“‘大伤之气“‘影响将来生育等”)还会使学生产生恐惧、自责的心理;而另一方面又因为情欲冲动而继续手淫,想戒戒不掉,不戒又害怕,长期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这必然会产生持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陷入自卑、悲观的困境难以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痛苦不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手淫的害处,并非是由手淫本身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手淫后所产生的一种恐惧、自责的心理反应,导致心理上的损害,产生各种不同的性心理异常症状。可见,频繁的手淫实质上是一种病态。
手淫行为的克服
怎样才能克服这种频繁的手淫行为呢?
(1)认知提高训练。正确认识手淫,把手淫说成下流行为和道德堕落是不恰当的,解除“手淫有害”这种传统的观念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得认识到过度手淫所带来的危害,既不要因为手淫而惧怕,也不能认为手淫无害而您意频繁手淫。树立坚定的信念,相信手淫是可以克服的,努力改掉频繁手淫的恶习。
(2)消除不良刺激的影响。不良刺激是手淫的诱因,要戒除手淫,必须避免不良的身心刺激。不接触色情淫秽的书刊、画报、录音、录像,不结交下流的朋友,避免不健康的交流,避免性的刺激和挑逗,睡眠姿势以侧卧为佳,不要俯卧,被子不宜过暖,内裤不宜过紧,以避免由于膀胱过分充盈而引起的刺激,注意清洁卫生。有频繁手淫恶习的人要有意识减少一个人独处一室的机会,睡意浓时才就寝,醒来就起床。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性冲动和手淫。
(3)升华训练。鼓励学生把对性的欲望和冲动升华到有益的活动中去。树立远大理想,扩大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减弱自己的性意念。防止有意识地激起性欲冲动,有助于转移对自己内心困惑的注意力,也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减少恐惧自卑感。
(4)自我控制训练。锻炼坚强的意志,用理智战胜欲望,坚决杜绝“下不为例”之类的迁就心理。可以给自己确立目标,通过逐渐减少手淫次数来克服手淫。每周减少一次,一旦达到,可进行自我鼓励或奖励,若未达到,则进行自我惩罚,这样慢慢减少到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设法杜绝引起手淫的条件,一旦有手淫欲念而不能控制时,可以去做一些对自己最有吸引力和兴致最浓的事情,转移大脑性冲动的兴奋点和克服性冲动。
(5)采用气功训练法。(略)
早恋
早恋是中学教育极为关注的现象,也是老师、家长深感棘手的问题。它是指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超出正常友谊的互相接近。有的人表现为单相思,既没有勇气开口,又没有决心摆脱,因此一天到晚心神不定,甚至茶饭不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写情书,约会,互相倾吐爱恋之心,借口互相帮助,形影不离,甚至山盟海誓,表示要永远相爱;个别人还发生了进一步的越轨行为。
据研究,早恋者有如下一些迹象。
(1)爱打扮、修饰,常对镜顾盼,迫切要求父母添置时髦服装。
(2)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突然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对待人态度粗暴。
(4)在家坐不住,进出频繁,常找借口往外跑,瞒着父母去公园、影院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关在一角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做事没耐心。
(7)对爱情作品感兴趣,对电影、电视中的爱情镜头特别关注,欣赏时目不转睛。
(8)喜欢打听男女之间的事,对儿女情长的事尤感兴趣。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记日记,见家长急忙掩饰。
(10)常与异性同学通话、递条子等。
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早恋是一种朦胧的爱,单纯、盲目而不稳定,缺乏深度,没有牢固的基础。没有现实的基础,收获的只是苦涩的果实。这是因为:
(1)从学生的身心发育来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心理也还十分幼稚,社会经历少,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把握异性同学的为人和性格特点,他们的爱慕更多的是在于同学的外貌特征,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情上,而且,随着身心发展的成熟、完善,各人的思想、性格都会有所变化,今天的思想一致、性格相投,明天就可能有分歧,日后更多的是分道扬镳。
再者,青春期青少年容易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他们与异性的交往是好得快、热得快,也吹得快。可因看一场电影、送一件小礼品而好上,也可因两三句不投机而分手。他们易感情用事,甚至做出不应该做的事,在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影响日后的生活。
(2)从学生的实际能力看:爱情、婚姻不单意味着感情的交融,也意味着对异性伴侣以及对家庭、社会负责任、尽义务。中学生尚未踏上社会,还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经济上、生活上都没有独立,需要依靠父母,还不可能具备承担一个家庭的能力。
(3)从学生的现实任务来看:中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事业逐步定向的关键时刻,若过早陷入情网,必然会使学习分心,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白白耗费在只会增加精神负担、烦恼和苦闷的情感纠葛中,贻误学习的良机,丧失美好的追求。
早恋行为的教育
要有效避免早恋行为,妥善处理好已有的早恋现象,应当做到:
(1)防患于慰然,防微杜渐。
A.加强必要的性知识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重视孩子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在的神秘感和模糊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的性生理、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消除青春发育所带来的恐惧感和不安感。
在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教育的同时,还需重视性道德、性法律的教育,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努力克制自己的性爱冲动;正确确定与自己的年龄、身份相符合的“性角色”,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性犯罪的界限,增强中学生在性问题上的守法观念。
对学生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设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课,有针对性地定期举办青春期性知识讲座,开展青春期心理咨询,还可以让有过早恋行为但已改正的学生谈感受,或引用性罪错案例,使学生在思想深处引起警觉。
B.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青少年处在身心迅猛发展变化阶段,加之道德意识薄弱,他们的需要不是在教育下沿着高层次的方向升华就会以低层次方式发泄。当他们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生理需要就会畸形膨胀起来,遇到适宜的条件便有“越轨”的危险。因此,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能积极地预防早恋的产生和蔓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采用“释放、转移、淡化”的方法。释放是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体育锻炼来释放其积蓄的“能量”;转移是让学生积极钻研学业,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及特长,有效地转移欲念。
2.抓住时机,巧妙引发,使早恋学生迷途知返。
一旦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教师不能声色俱厉地禁止,或以停课处分相威胁,或冷眼以待、嗤之以鼻,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对待学生的早恋,要坚持正面疏导的原则,不讽刺、不挖苦、不训斥、不责骂,而又能用一颗充满对学生爱的心,去诱导、点拨、规劝。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例如,有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是这样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
a.尊重学生。当发现学生有了早恋的苗头和行为时,不是大惊小怪,而是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处理解决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照顾学生的情面,绝不在全体同学和其他老师面前谈及此事,而且,只有万不得已时才通知家长。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是鄙视,而是进行正面教育。对学生讲明道理,讲清危害,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关心、爱护自己,从心里感激老师,增强主动改变的能动性。
B.取得信任。对学生尊重,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对情绪;为学生早恋保密,可以换来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把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地掏给老师。教师可据此全面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C.冻结“爱情”。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对学生施以说服教育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劝导学生要把已出现的“爱情”冻结起来,即控制和保留,而不是禁止和毁灭。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控制,克制自己的感情,把它暂时埋藏在心底,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工作中;双方可以互相激励、竞赛,比一比谁的进步快,谁有出息。
D.建立合同,以防“冻结”的不稳定。有的早恋者是表面上冻结,而暗地里仍进行感情的传递;或是一段时间冻结,一段时间解冻。老师和学生可以建立一种口头的应允或许诺:在他们将来成长适时时,老师不但不会拆散他们,而且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冻。对于与外校有书信来往的学生,老师向他们提出要求:内容要健康,能鼓励对方努力学习,使对方接到信后,学习劲头更加高涨;通信次数不宜过频。如果学生信守诺言,就履行师生问所订立的合向,如果发现学生有违背诺言的行为,就撤消合同,杜绝书信往来,并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
总之,对待学生的早恋,只能疏导,遵循尊重、理解、关怀和引导的原则,教育学生用理智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健康地皮过这一“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