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频道 > 心理咨询

学校保健

来源:时间:2008-05-15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培养的机构。学校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不只是对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搞好校风建设,努力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气氛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学校成员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并保持下来的独特的风气和传统。它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特色,并对整个学校成员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产生深远、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校风差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力,教育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及道德面貌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妨碍了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加之,人际关系很差,因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及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校风好的学校,一是能以特有的集体感染力,迫使该集体的成员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与其保持协调一致;二是能以内在的集体凝聚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三是能以天然的防御排斥力,对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的侵袭扰乱进行抵制,以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形成人际和谐、平等民主、团结互助、遵章守纪、活泼轻松、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气氛,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端正办学方向,坚持“五育”并举

这是创造良好的校风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经常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办学方向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众多的小学生早早地背上了过重的学习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基础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当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这对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校风是十分重要的。

狠抓师资队伍,注重人格力量

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本条件。表率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学校里,领导和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都很大。老师高尚的人格,往往使学生如冰春风,轻松愉悦,并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而教师人格的缺陷,则往往使学生陷人紧张、恐惧、焦虑的氛围之中,惶恐不安。因此,学校应注意培养老师的优秀人格特征,即:
(1)合作的、民主的态度;
(2)仁慈善良,体谅人;
(3)极大的耐心;
(4)广泛的兴趣;
(5)良好的仪表风度;
(6)公正无私的精神;
(7)性情温和,行为坚毅;
(8)幽默感;
(9)对学生问题有兴趣,关心学生;
(10)工作具有灵活性;
(11)善于表扬;
(12)对专业的精通。

认识奖惩利弊,克服随意惩罚

奖惩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各有利弊。奖励过多过滥,激励作用则会下降;惩罚过多过重,小学生则会感到恐惧、忧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当惩罚不公正、太粗暴之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适当运用奖励机制,克服随意、不公正、过于粗暴的惩罚。

优化人际氛围,妥善处理冲突

学校人际氛围如何,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的人际氛围中,学生更多感受到的是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在师生关系紧张,班级同学问互相否定、排斥、冷淡的人际氛围中,学生则更容易产生敌对、自卑、抑郁的心理。因此,优化校园人际氛围,出现冲突时能公正、客观、妥善地加以处理,则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校风,创造和谐的校园气氛。

注意教学卫生,预防学习疲劳

疲劳是指人们连续工作后其效率下降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就是疲劳。疲劳反映出来的除了生理疲劳之外,还有心理疲劳(如兴趣下降、厌烦、懈怠等)。
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心理诸方面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很容易出现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疲劳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据研究,4、学生疲劳的产生与学校学习负担的轻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预防小学生疲劳的产生,搞好学校的心理保健工作,就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合理安排课业学习

课业学习是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为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业学习的安排上,一是总时间每天不能超过6小时,二是文理性质课程应交叉安排,三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课程应交叉安排。

重视课堂教学心理卫生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深浅适度。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单一形式。成绩评定,应鼓励进步,公正中肯。教学环境应满足学生身心保健的要求,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当学生应试遭到挫折时,应关怀体贴,多加指导。

确保小学生的休息和睡眠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一种重要措施,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点,课间应指导学生多采用活动性休息的方法,老师切忌“拖堂”。布置的课外作业应少而精,以免对学生的休息、睡眠、活动时间造成冲击。

保证营养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增加营养不仅是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促进智力发展、防止脑力疲劳的需要。因此,学校应做好小学生的课间加餐工作,以保证小学生对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健脑益智型的营养需要。

通过训练减轻脑力疲劳

有研究表明,通过呼吸的训练、调节,可有效地减轻小学生的脑力疲劳,并促进神经系统和身心的发育。如丹田呼吸法,不仅可调整内分泌系统及内脏器质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防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作用。

为学生创设能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

俗话说:喜自爱中来,怒从恶中生。任何情绪都是在一定的刺激物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为学生创造能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情境,也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之一。具体说,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充分发挥教师情绪感染力的作用

情绪感染是人际问情绪的同化反应形式,表现为个体对他人和特定情境中的情绪状态的自觉共鸣或产生类似情绪活动。由于教师是影响小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很好地运用自身的力量,以正面的情绪去感染小学生,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绪情境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能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小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向小学生提出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要求时,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小学生体会到愉快和成功,并引起小学生主动模仿或重复这一类行为和活动的意向。在这当中,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表扬与批评,唤起小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并使小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爱护、和蔼与关切,则还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起到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有研究表明,许多有品行障碍的学生,其转变大多始于教师的“动之以情”。由此,说明了教师情绪感染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能时刻注意自己的积极的情绪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正面情绪、体验,将有助于小学生通过情绪记忆表象推动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小学生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和建立有益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处理。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善于以自己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为此,教师除了要提高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到“为学所乐”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积极阶情绪感染力,这也是学校心理保健工作应努力加强的方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面若冰霜,不凶神恶煞,不表露不快。另一方面要学会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说话为例,用什么腔调对小学生说话是相当重要的,教师的语气应是稳重、柔和、平静、沉着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的生活活泼愉快

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有益。因为活泼好动,本身就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之一,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和表现。因此,学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他们增加一些体会愉快、高兴、欢笑的情绪的机会。如音乐欣赏、棋类活动、书法绘画、跑步爬山、体操健美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经常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增强自信心,而且在活动中释放掉自身多余的能量,还能缓解小学生的紧张心理,陶治自己的情操,增强其生活适应能力。这对于保持小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增进身心健康,都是十分必要的。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林古伦说过:“当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不一定是教师的主要角色,除非我们考虑到儿童教育在本质上是改善他们心理卫生的过程。但许多教师并不把这个看做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一名教师对他工作中的诊断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应当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当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责任。”
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有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而且,应担负起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重任。为此,教师应做到:

坚持正确的教育态度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由他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所决定的。其中有无正确的“学生观”则是最关键的一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这种对学生的看法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如有的教师觉得调皮捣蛋不好管,难教育,这就是一种“学生观”。有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对学生易产生胆怯、厌烦情绪,使他不敢大胆管教学生,看到学生就“头痛”,导致他们在对待学生时,要么“放任”,要么“高压”。其实,老师正确的“学生观”应是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既要看到学生有尊重、崇敬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育,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一面,也要看到学生有“独立性”,有自己的头脑、思想、生活经历和行为习惯,有自己的自尊、自信的一面。他们可能会为了表现、证明自己的某种能力而拒绝老师的指导帮助。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充分的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真诚地热爱学生

教师对小学生的真诚热爱,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这种爱,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情,有助于小学生产生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同情他人的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为此,教师应做到:深人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适度地要求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