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频道 > 心理咨询

学校对学生影响的特征

来源:时间:2008-05-15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一、学校教育的目的性

学校和家庭都是教育人们的场所,但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发生作用的特征有很大区别,区别之一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性。
学校是社会专门设立的培养下一代的机构,从学校开始之日起,社会就为这个机构规定了特定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具有明确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因为教育是为特定的社会服务的,为社会的当权阶层服务的。
我国的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是十分明确的,所有的教育机构都通过特定的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目标一直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现在虽然对这个目标又做了一些扩充,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培养对这会有用的人。国家的教育部门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监督学校对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学校的管理人员也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学校的运作的;学校的教师将这个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教育内容之中。
由于学校教育的明确的目的性,学校对学生文化学习、社会行为的形成等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一目的性,广大的学校教育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和学生的行为,因此,学校的教育具有高效性。
近年来,我国开始强调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目标体系,这是我国教育从被动教育走向主动教育的表现,是我国教育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表现,是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的很多教育机构正在着手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仍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将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很多学校将学生拥有一种特长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特长教育在我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由于特长教育占用了学校教育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因此学校不得不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又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2)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学校管理。素质教育通过学校有目的的管理完成的,但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仅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方式之一,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的学校将片面的目标管理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导。
我们的教育目的不论用什么方式来表述,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我们培养的是对这会有用的人。这里的一个很明显的论断是:文化知识是对社会有用的的人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还要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很好运用于社会,为社会服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一个条件,即一个人必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使自己首先适应自己所服务的社会。否则,如果一个人在适应社会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他有很丰富的知识,他也无法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人们适应社会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学校教育的系统性

在学校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这种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学校有特定的结构。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这个机构具有很明确的功能,因此这种机构的位置、内部布局等都与这种功能一致;学校有与这种功能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影响;学校环境和群体组合都与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一致,如小学的内部布局和中学、大学有很大的区别。同时,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其分为响应的年级,然后使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教育。(2)学校管理的系统性。学校有专门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对学校环境、老师和学生进行协调和管理,保证学校教育的有序进行。(3)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与教育目标一致,同时又符合特定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
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这就注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校的任何变化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十分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