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频道 > 心理咨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来源:时间:2008-05-15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一、学校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

1.学校环境的结构

学校环境的结构如下:
外环境
┏━━━━━━━━━━━━━━━━━━┓
┃ 社会环境 ┃
┃ 地区环境 ┃
┃ 外围环境 ┃
┃ ┏━━━━━━━━━┓ ┃
┃ ┃ 校园文化 ┃ ┃
┃ ┃ 学校布局 ┃ ┃
┃ ┃ 班级环境 ┃ ┃
┃ ┃ ┃ ┃
┃ ┃ ┃ ┃
┃ ┃ 内 环 境 ┃ ┃
┃ ┃ ┃ ┃
┃ ┗━━━━━━━━━┛ ┃
┃ ┃
┃ ┃
┗━━━━━━━━━━━━━━━━━━┛

图(3-1)学校环境示意图

2.外环境

外环境指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外围环境、地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外围环境 是指将学校和地区相联系的环境,这种环境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学生与这个环境有直接的接触。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对学校的外环境提出如下要求:
.避免噪音和污染。研究表明,噪音和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且年龄越小,其对人的影响就越大。长时间接受噪音的影响,人们会产生疲劳并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
.避免负面外围环境。负面环境是指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环境。据学生对这些环境的参与程度,可以将这些环境分为两个部分,即参与环境和非参与环境,前者是指学生的参与程度很大的环境,如学校周围的游戏厅、录像厅等。后者是指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但对学生却有很大影响的环境,如舞厅,卡拉OK厅,大型商场,贸易市场等。
地区环境 是指学校所处地区的大环境,主要包括:a地区的位置。如是沿海还是内地;平原还是山区。由于位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就有很大的区别,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而这些特征对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B地区的经济状况。地区的经济状况的区别是造成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差异的主要原因,这又影响到本地区包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C地区的文化氛围。地区的文化氛围往往与本地区的传统有关,有些地区虽然贫穷落后,但却保留者浓厚的文化的传统,因此他们仍具有良好的素质。
社会环境 即整个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的大的变化,如我国的抗日战争,文化革命,以及现在的改革开放等,这些都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3.内环境

是指学校的内部结构和布局。如果说外围的影响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话,那么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是通过直接感染的方式完成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校园文化 学校不同于社会,但又反应了社会,再加上学校的独特外环境,因此每一个小学都有其典型的校园文化风格,如学校的饮食文化、发展文化、娱乐文化等。校园文化应能够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为此学校就应避免消极的校园文化现象:
.缺乏 学校缺乏文化气息,缺乏人文景观,这会使人相应的心理素质缺乏。
.残缺 学校的建筑残缺、设施残缺等会使人更多地出现自卑和消沉的心理状态,如建筑明显的破损,学校大门的破损,学校标牌等的破损等;教师门窗、桌椅、黑板等设施的破损。
.负面文化 学校的游戏厅,学校设有过多的饮食摊点,浓厚的商业气息。
学校布局 学校布局主要是指学校的空间安排。(1)学校空间。物理空间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一般而言,学校的空间过小会使人产生压抑、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因此学校的建筑不应太集中,在这里,学生有较充分的活动空间。同时,学校的空间也不能太大,太大空间会使人有不安全、失落、空虚的心理状态。学校的建筑不能太分散,建筑之间有太多的空地,这样使人感到学校缺乏生机,缺乏活力。(2)高楼与平房。居住在平房的居民往往关系融洽,因为他们有较充分的交往,居住在楼房里的居民易患楼房病。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建筑出现增高的趋势,人们这样下去,学生是否也会和居民一样患楼房病呢?楼房的一个显著的缺点是空间的缺乏,空间的缺乏又会造成人们的激动和紧张,这会使人们出现较多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楼房的增高,学生的活动在减少,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交往频率在减少。现在学校的楼越来越高,学校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这必然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度的增加。
班级环境 班级的环境相对固定,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因此班级环境对学生有很大影响。(1)教室空间。教室空间不能太小,班级人数不能太多,否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之间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增加。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50人,因为群体越大,群体的凝聚力相对就越小,师生的交往越少,教师的作用就越不明显。(2)教室照明。一般而言,照明的强度过于强烈,人们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照明的强度过小,昏暗的光线易于使人产生压抑和恐惧的情绪。

二、师生交往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1.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1)师生关系影响着班级群体主导气氛。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主导气氛,这种主导气氛即这一群体的主导心理状态,包括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和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这种健康的主导气氛形成的关键,这种主导气氛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使成员心理产生一种依赖情感和充实心态,成员会因此增强自信,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会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2)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个性。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会使学生形成很多优秀的个性品质。

2.不良的师生关系的类型

趋零接触关系 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和水平,我们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下面几种,即全接触关系(师生有很充分的交往,所有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较高程度的交往)、半接触关系(只有少数老师和学生有充分交往,或老师仅仅和少数一些学生有充分交往)和零接触关系。后者是一种不良的师生关系,即老师和学生除课间的交往外几乎没有其它交往,师生关系纯粹是教与学的关系,缺乏情感的纽带。在零接触关系下,老师的权威性程度会降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下降。
不平等师生关系 按照师生的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可以将师生关系分类平等师生关系和不平等师生关系。前者是指师生地位基本平等,学生敬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也允许任何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状态下,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认识,因此学生易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不良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有两种,即教师主导不平等关系和学生主导不平等关系。前者是指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要做的只是听从老师,学生不允许有任何疑义和反对。这样的师生关系一方面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同时会使学生很多不满的情绪,久之形成愤怒和焦虑的情绪。学生主导不平等关系正好相反,这里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失去了权威和地位,结果是教师要求无法得到贯彻,同时,学生也因情感和认识方面的不成熟表现出很多心理问题。
异常师生关系 异常的师生关系很多,主要的有两种:(1)师生对立。班级中相当部分学生和老师形成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互相攻击、互不尊重,师生角色混乱,这样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如反社会、攻击和欺骗。(2)偏激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表现为老师仅仅和其中的极少数学生有密切的接触,而对另外一些同学存在明显的偏见,老师故意刁难、中伤这些同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三、师生的交互作用

1.学生对老师的影响
学生的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影响老师行为的因素。老师一般喜欢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更多的交往和接触。老师一般不太喜欢成绩差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最容易形成偏见,和他们的交往相对较少,对他们的关注也很少。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性别,年龄,长相等。小学老师一般比较喜欢女孩,喜欢比较天真漂亮的女孩。和这些学生的接触较多,经常用积极的方式对待她们,或更多地使用赞许的方式。梅尔的研究指出:老师对男同学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比对女孩表现出的多。
人际因素 人际因素包括与交往有关的人际行为,如言语沟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技能等。学生的人际行为虽然处于形成初期,但是,此能力也表现出了个别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和老师交往,而且也表现出较好的交往能力。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是喜欢的,对他们也表现出较多的积极强化,老师的这种反应又助长了学生的这种人际行为,因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个性因素 由于老师的个性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他们对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一般而言,老师对具有下列个性的同学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礼貌、守纪律的学生。
活跃、大胆的学生。
有好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学生。
衣着整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学生。
老师一般对有下列个性特征的学生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无礼貌和不守纪律的学生。
有不良嗜好或习惯的学生。
胆小怕事的学生。
攻击性强的学生。
社会因素很多人的研究发现,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老师对他们的反应。西方学者赫恩(Hoehn)的研究指出: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相比,老师对有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态度。相反,老师和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之间表现出较多的冲突。老师与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有较多的接触和交往。
2.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老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而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老师的关注 对学生而言,老师的关注是一种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会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情绪,更加信任和服从老师。得到老师关注多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优越性,并设法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相反,得到老师关注少的同学,在开始的时候会作出很大的努力引起老师注意,如果自己的表现没有引起老师注意,这时他的行为会有两个极端表现,一是通过过度的行为表现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如攻击他人或表现出破坏性,或和老师表现出对立情绪等。一是对获得老师的关注失望,不再进行任何努力,结果往往形成消极自卑的行为等,
老师的赞扬 老师的赞扬影响被赞扬的学生的行为。经常得到老师赞扬的学生会作出更多的努力,力图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以便自己有更好的成绩。同时,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赞扬也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态度。梅堤纳斯(Medinnus)的研究发现:得到老师的赞扬多的学生更能够被同学接受,同学倾向于对他们有积极的评价,更乐意和他们在一起。相反老师对学生更多的批评,会使学生形成消极自卑的行为,形成对老师的不满和敌对,进而影响到其学业成就。
老师的敏感性 老师的敏感性是指老师对学生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变化关注上。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十分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会根据这种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老师能够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和动机状态,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如当老师发现某个学生需要关注的时候,老师就及时给予关注;当他或她需要鼓励和赞扬时,就给予其这方面的满足等。老师的这种及时有效的反应有时对学生行为甚至个性的变化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很多老师发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往往是从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关注和赞扬开始的。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说,如果你用在这个后进生身上的时间比一般的学生多得多,如果经常用赞扬的方式,这个学生的行为不向好的方面转化是不可能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也往往与老师的关注少和赞扬少有关,与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偏见有关,只要老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不良的态度,或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一定会出现积极的行为。
除此之外,老师的性别、老师的权威性、老师的兴趣和爱好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无论对学生的学业还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倾向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形成卓越有效的师生关系是学校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用下面几个方法:
1.自我扩展教育
自我扩展教育是由西方学者兰道福(Randocph)和郝维(Howe)提出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方式,简写为SEE(Self Enhancing Education)。这个教育的模式的实施目的是:使老师、学生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老师和学生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即在他们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相互理解。
理解是形成良好、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进行扩展性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反应性听取",即老师听取学生表达内在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情感,并用有效的方式对待之。
例如,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说,"我很悲伤!",传统的对待方法如下:
命令:我不允许你有这样的感觉!
消除:幸运的是你有上学学习的机会。
建议:如果我是你就去咨询一下。
引导:你应该这样思考…。
批评: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不是一个好学生。
赞扬:当一个学生很聪明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
警告:你最好不要这样讲。
解释:你好象累了。
转变:你不象悲伤的样子。
安慰: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好的。
用传统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出现失误,因为,老师必须在十分理解学生的情况下才可能对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否则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进而使师生之间出现隔阂。但是,使用反应性听取的方式则很容易和学生达到相互理解,最后达到心理相融。特别是在最初和学生的交往时,这个方法更为有效,因为老师基本不了解学生。反应性听取的基本内涵是对学生的表达作出同情和解释性的反应,但是这个解释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时学生会感到老师很理解他,而这是学生深入表达的良好的开端。
如:
学生:打球时,从来不让我上场。
老师:不让你上场对你来说是一个挫折,自己坐在场外感到很不开心。
学生:我今天做了3个小时的作业,很烦!
老师:你觉得老师经常布置太多的作业,你对此很有意见。
学生:爸爸经常说某某怎么好,我不如他。
老师:你觉得爸爸对你不满,你实际上在想,别人好就去给别人当爸爸好了,干吗做自己的爸爸,你对爸爸的这个做法很有意见。
爸爸好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除了反应听取方法之外,老师还可以使用另外一个方法,即群体方法,具体的步骤如下:
确定和阐述问题如学生有一种典型的问题,老师将这个问题表达出来。
群体讨论让一个班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设想讨论时帮助学生设想不同的行为表现的可能的结果。
体验仔细体验每种结果的感觉和情绪。
发掘发现隐藏于深层的问题。
继续讨论讨论深层问题,提供解决的方式。
实际上老师在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很准确地理解了学生,这必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共同活动法
共同活动是任何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活动,他们之间就不会有什么关系存在,就不会有情感的联系。师生关系的程度也同样依靠人们之间的共同活动的多少。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共同活动主要指课外的师生共同活动。
充分利用上课时师生相互作用,及时合理地分配自己的关注。
进行活动时,老师尽量让班上的每一个人都参与,照顾到每一个人的特点和积极性。
可以进行特种活动,如为了和某个人形成良好、有效的师生关系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由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组成,也可 以由老师和几个学生组成,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如当老师和一个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或矛盾时可以通过师生一对一的活动完成,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一对一的活动一方面 表明老师对学生的关注,这本身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
矛盾的解决。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很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
3.非角色化
师生交往时出现的距离感往往与各自的角色有关,或与人们强烈的角色意识有关。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强烈的老师的角色和行为,因此也迫使学生表现出纯粹的学生行为,这种纯粹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受社会影响的沟通,是一种压抑自己个性的沟通,这种沟通和交往对深层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为了形成深入、有效的师生关系,老师尽可能地非角色化,即在学生的面前尽量少地受自己角色行为的限制,将自己当作学生的一个参与者,一个朋友,甚至扮演一个同学的角色。这样会逐渐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4.消除偏见
偏见是形成有效的师生关系的最大阻力之一,消除偏见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少有老师对学生不存偏见,当一个老师对某个学生的态度不切实际的时候,这种态度就成了偏见。消除偏见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偏见的确定主要是确定自己存在的偏见是什么。一般而言,一个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偏见,甚至不承认自己有偏见。为了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偏见,可以采用这种方法。(l)学生评价。让学生确定老师是否对学生存在偏见,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老师偏见的表现。这种评价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但对小学生的问卷一定要很具体。(2)家长评价。让家长评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父母一般可以对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的态度有一个一般的评价,如果老师对孩子有偏见,家长往往能够发现。(3)参照评价。让其他老师对自己班上的学生做一个评价,这可以让多个老师参加,通过这些参照评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评价是否和这些评价一致。
偏见消除一旦发现自己的偏见,就要设法消除。消除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标定,即确定自己的这种态度是偏见,是错误的,并生成正确的态度。二是态度改变,主要是通过实际的行动改变自己的态度,如通过实际的交往等。也右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专门的设计,然后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消除偏见时应注意下面问题:
增加活动或交往。
增加关注投入。
增加积极的态度和表情。
增加赞许和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