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
[案例]
苏玲玲,8岁,明玉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发现,玲玲出生后,说话还好好的,大约从4岁起,无明显原因出现了说话不流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发第一个词的音时,重复十分明显,经常“我、我、我……”。上学后,这种症状有所加重,而且,一要开始讲话,就特别紧张,甚至伴有歪嘴,用力跺脚的动作。班上的同学给她取名叫“玲结巴”,使得她感到十分的痛苦、焦虑。近来,已发展到尽力回避集体,去学校不说话,甚至不愿去学校。
从苏玲玲的情况看,她患的是口吃。这是一种声音、音节或单词被重复或延长,或由于经常发生的独特的犹豫和暂停所导致的语言节律障碍。大多数起病于2—5岁,少数发生于初入学之时,男女比例为2:2—10:2。
表现与特点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一般来说,儿童在2—4岁学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选择词汇并流利地连接语音和词语,所以经常表现出重复或拖长一个字音或短句中第一个词,这是言语发展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表现会逐渐消失。
口吃儿童除了重复或拖长词音或短句中某个词外,有的讲话时还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等动作。儿童上学后,言语交往不断增加,但由于口吃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影响到与同学交谈,因此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谴责或嘲笑。这种儿童会为口吃而痛苦,往往回避集体,少言少语,变得孤僻、害羞、胆怯、自卑。有时他们易于激动、情绪不稳、敏感、恐惧、焦虑;有时也有睡眠不佳或食欲不振的表现。因此他们往往不能与人搞好关系,也可能产生学习困难。不过,这种儿童单独与喜爱的人、玩具或动物讲话时,或低声细语、唱歌时,或重复他人说话时,可能由于精神不紧张而不出现口吃。
根据口吃发生的年龄与发展过程,口吃可分为三种情况:(1)发展性语言不流畅。这种口吃最常见,多发生于1—5岁,一般情况下5岁后自然消失;(2)良性口吃,多发于3—11岁,经2年或2年以上可自行消失;(3)慢性口吃,是不能自行消失的,需进行矫治。
原 因
关于口吃的原因,有人认为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除此之外,心理社会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口吃是在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丧亡或离去、家庭关系不和睦等情境下引发其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的结果。父母的某种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到孩子,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要求尽善尽美等等。家长常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却很少给孩子温暖的情感,态度严肃等,也是造成儿童口吃的因素。
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口吃是一种学习得来的行为。幼儿的言语重复或言语不流利本来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父母或老师误认为是“口吃”,经常加以注意和纠正,有时严加指责批评,或模仿他、讥笑他。大人的这种不适当的态度和行为无形中对儿童重复词音或不流利的言语等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儿童愈是担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愈是口吃,慢慢地真正形成了口吃。
防治策略
根据上述口吃的原因,矫正口吃的办法首先应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父母、老师和周围人们不要注意或议论儿童的言语缺陷,不要模仿、嘲笑或谴责他,甚至严厉地强迫他矫正。这样,一方面可消除儿童因口吃产生的焦虑、恐惧及紧张情绪,以免加重口吃;另一方面,因为减少了环境的强化作用,口吃现象会自行消退。如果儿童的口吃是由于家庭关系或父母或老师的教育不当引起的,那么必须让父母或老师认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在儿童口吃发生中的作用,多给儿童温暖和关怀,切忌对他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因素。
如果减少紧张的环境因素不能制止口吃,父母、老师或治疗者可采用有步骤的言语矫正法,耐心帮助儿童克服口吃。
简单的步骤如下:
(1)首先安排一个环境让儿童产生口吃,然后大人立即模仿他口吃,并对他说明之所以学他口吃是因为要体会口吃时的感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口吃儿童拒绝说话或老是说一些他容易说出来的词,那么,大人要和蔼地对他讲口吃没有什么关系,别害怕,耐心鼓励他说话。要启发儿童谈谈他口吃的感觉和情绪,并对他表示同情。
此外,帮助儿童分辨什么时候产生所谓“容易的”口吃,即短暂的语言不流利,如说“不、不、不好”;什么时候产生所谓“困难的”的口吃,如说“我、我、我不服你、你、你好了”。这样可使儿童信赖治疗者,消除以往人们讥笑他时产生的紧张情绪,积极参与言语矫正。
(2)了解与口吃有关的因素。如在什么环境和情绪下儿童产生口吃?伴有哪些表现?人们对儿童口吃的反应如何?儿童自已在口吃后又有什么表现?这不仅可帮助口吃儿童客观地了解口吃问题,同时也可使周围人们了解引起儿童口吃的原因,设法减少或避免。
(3)让口吃儿童在自然环境下或在安排程度不同的恐惧情形下练习讲话。例如,先让他与朋友说话,然后逐步引导他与陌生人讲话。再如老师可先在课下单独向他提问,要求他回答,如果他能顺利地回答不口吃,则立即给予表扬;进而老师再在课堂上向他提问,鼓励他回答,使他相信自己讲话并不可怕,且能忍受别人对他口吃作出的各种反应,并不紧张。
(4)设计特殊练习,让口吃儿童在某种情境下不老是产生一种反应。如果儿童在口吃时歪脖子或低脑袋,就要求他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正着脖子或抬起头来说话,只要儿童能做到这点就给予表扬或奖励,通过多次训练使这种正常的反应巩固下来。
(5)治疗者先与儿童一起口吃,然后作出“容易的”口吃和流利的讲话,让儿童跟着学,逐步训练他从口吃过渡到不口吃。
(6)当口吃儿童的流利语言逐渐增多,而且不受环境的紧张刺激影响时,可教会儿童应付使他产生口吃的各种环境因素。例如,要求他与老师或治疗者一起慢慢地、有节奏地说话或朗读。这个任务较为简单,也易于做到。然后治疗者在说话和朗读中突然插入口吃,但要求儿童继续流利讲下去;一旦他在训练中能不口吃,就及时给予奖励和表扬,经过这样重复的训练,会使儿童克服口吃并能流利讲话。
此外,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启发儿童诉说自己的愿望和问题。鼓励他相信口吃是能治好的,并暗示他治疗已取得良好效果。也可教儿童在说话时用呼吸和发声练习或者用作手势和头部运动来分散害怕口吃的注意力。对个别儿童,可用游戏或给予一定的任务来增加他与人们交往的机会,分散他对口吃的注意力,一旦他能完成任务,即刻给予奖励或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事实证明,上述方法对矫正儿童的口吃是可行的,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苏玲玲,8岁,明玉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发现,玲玲出生后,说话还好好的,大约从4岁起,无明显原因出现了说话不流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发第一个词的音时,重复十分明显,经常“我、我、我……”。上学后,这种症状有所加重,而且,一要开始讲话,就特别紧张,甚至伴有歪嘴,用力跺脚的动作。班上的同学给她取名叫“玲结巴”,使得她感到十分的痛苦、焦虑。近来,已发展到尽力回避集体,去学校不说话,甚至不愿去学校。
从苏玲玲的情况看,她患的是口吃。这是一种声音、音节或单词被重复或延长,或由于经常发生的独特的犹豫和暂停所导致的语言节律障碍。大多数起病于2—5岁,少数发生于初入学之时,男女比例为2:2—10:2。
表现与特点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一般来说,儿童在2—4岁学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选择词汇并流利地连接语音和词语,所以经常表现出重复或拖长一个字音或短句中第一个词,这是言语发展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表现会逐渐消失。
口吃儿童除了重复或拖长词音或短句中某个词外,有的讲话时还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等动作。儿童上学后,言语交往不断增加,但由于口吃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影响到与同学交谈,因此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谴责或嘲笑。这种儿童会为口吃而痛苦,往往回避集体,少言少语,变得孤僻、害羞、胆怯、自卑。有时他们易于激动、情绪不稳、敏感、恐惧、焦虑;有时也有睡眠不佳或食欲不振的表现。因此他们往往不能与人搞好关系,也可能产生学习困难。不过,这种儿童单独与喜爱的人、玩具或动物讲话时,或低声细语、唱歌时,或重复他人说话时,可能由于精神不紧张而不出现口吃。
根据口吃发生的年龄与发展过程,口吃可分为三种情况:(1)发展性语言不流畅。这种口吃最常见,多发生于1—5岁,一般情况下5岁后自然消失;(2)良性口吃,多发于3—11岁,经2年或2年以上可自行消失;(3)慢性口吃,是不能自行消失的,需进行矫治。
原 因
关于口吃的原因,有人认为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除此之外,心理社会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口吃是在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丧亡或离去、家庭关系不和睦等情境下引发其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的结果。父母的某种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到孩子,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要求尽善尽美等等。家长常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却很少给孩子温暖的情感,态度严肃等,也是造成儿童口吃的因素。
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口吃是一种学习得来的行为。幼儿的言语重复或言语不流利本来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父母或老师误认为是“口吃”,经常加以注意和纠正,有时严加指责批评,或模仿他、讥笑他。大人的这种不适当的态度和行为无形中对儿童重复词音或不流利的言语等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儿童愈是担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愈是口吃,慢慢地真正形成了口吃。
防治策略
根据上述口吃的原因,矫正口吃的办法首先应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父母、老师和周围人们不要注意或议论儿童的言语缺陷,不要模仿、嘲笑或谴责他,甚至严厉地强迫他矫正。这样,一方面可消除儿童因口吃产生的焦虑、恐惧及紧张情绪,以免加重口吃;另一方面,因为减少了环境的强化作用,口吃现象会自行消退。如果儿童的口吃是由于家庭关系或父母或老师的教育不当引起的,那么必须让父母或老师认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在儿童口吃发生中的作用,多给儿童温暖和关怀,切忌对他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因素。
如果减少紧张的环境因素不能制止口吃,父母、老师或治疗者可采用有步骤的言语矫正法,耐心帮助儿童克服口吃。
简单的步骤如下:
(1)首先安排一个环境让儿童产生口吃,然后大人立即模仿他口吃,并对他说明之所以学他口吃是因为要体会口吃时的感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口吃儿童拒绝说话或老是说一些他容易说出来的词,那么,大人要和蔼地对他讲口吃没有什么关系,别害怕,耐心鼓励他说话。要启发儿童谈谈他口吃的感觉和情绪,并对他表示同情。
此外,帮助儿童分辨什么时候产生所谓“容易的”口吃,即短暂的语言不流利,如说“不、不、不好”;什么时候产生所谓“困难的”的口吃,如说“我、我、我不服你、你、你好了”。这样可使儿童信赖治疗者,消除以往人们讥笑他时产生的紧张情绪,积极参与言语矫正。
(2)了解与口吃有关的因素。如在什么环境和情绪下儿童产生口吃?伴有哪些表现?人们对儿童口吃的反应如何?儿童自已在口吃后又有什么表现?这不仅可帮助口吃儿童客观地了解口吃问题,同时也可使周围人们了解引起儿童口吃的原因,设法减少或避免。
(3)让口吃儿童在自然环境下或在安排程度不同的恐惧情形下练习讲话。例如,先让他与朋友说话,然后逐步引导他与陌生人讲话。再如老师可先在课下单独向他提问,要求他回答,如果他能顺利地回答不口吃,则立即给予表扬;进而老师再在课堂上向他提问,鼓励他回答,使他相信自己讲话并不可怕,且能忍受别人对他口吃作出的各种反应,并不紧张。
(4)设计特殊练习,让口吃儿童在某种情境下不老是产生一种反应。如果儿童在口吃时歪脖子或低脑袋,就要求他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正着脖子或抬起头来说话,只要儿童能做到这点就给予表扬或奖励,通过多次训练使这种正常的反应巩固下来。
(5)治疗者先与儿童一起口吃,然后作出“容易的”口吃和流利的讲话,让儿童跟着学,逐步训练他从口吃过渡到不口吃。
(6)当口吃儿童的流利语言逐渐增多,而且不受环境的紧张刺激影响时,可教会儿童应付使他产生口吃的各种环境因素。例如,要求他与老师或治疗者一起慢慢地、有节奏地说话或朗读。这个任务较为简单,也易于做到。然后治疗者在说话和朗读中突然插入口吃,但要求儿童继续流利讲下去;一旦他在训练中能不口吃,就及时给予奖励和表扬,经过这样重复的训练,会使儿童克服口吃并能流利讲话。
此外,可以结合心理治疗启发儿童诉说自己的愿望和问题。鼓励他相信口吃是能治好的,并暗示他治疗已取得良好效果。也可教儿童在说话时用呼吸和发声练习或者用作手势和头部运动来分散害怕口吃的注意力。对个别儿童,可用游戏或给予一定的任务来增加他与人们交往的机会,分散他对口吃的注意力,一旦他能完成任务,即刻给予奖励或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事实证明,上述方法对矫正儿童的口吃是可行的,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