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2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听课、做作业、言语及书写等方面的困难。这类学生智力正常,但不能把印在书上的符号变成有意义的观念,有的甚至唤不起视觉形象,因而学习进展缓慢,以致学习成绩很差,甚至不能正常上学。
[举例]
L,男,初一学生。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常把“都”字写成“堵”,把“月亮”看成“亮月”,把b看成d,或把p当q。他分不清前后、左右、上下和里外;叫他举右手,他却举左手,叫他站在桌前,他却站在桌后。他常常丢三落四,抓不住重点。叫他去房间里换鞋和拿书包,但只知道进去,出来却空着手,也未换鞋。这不是他不服从,而是他只抓住对他说的一部分内容,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要点,因而往往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对L进行智力测验发现他的智商是105,显然不是弱智学生。他做计算题不输于班里最好的学生。不过遇到应用题时,常常因为看不懂题意而弄错。如果口头对他讲明题意,他就能很快算出答案来。
可见,L生有学习障碍,其实际学习成绩远远低于他的智力应该达到的成绩,并且他的障碍主要在语文阅读方面。像这一类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大约有500万人有学习障碍。
引起学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学习障碍有遗传倾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其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常常也有学习障碍问题。胎儿期、出生时以及出生后的疾病和创伤可以造成脑功能的轻度障碍,以至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某些后天环境如缺乏母爱、营养不良和教育不当(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求太严,等等),均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障碍的矫治
(l)消除不良情绪,给予爱心教育。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易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和厌弃,这就更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中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恐学症”“恐校症”“恐书症”,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学习障碍。因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需要师长的爱和关怀、同情和帮助。
(2)设置特别班,安排专门教师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例如,上语文课时,可以让有阅读困难的学生离开正常班而去特殊班,在那里接受老师的个别辅导。对于有书写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用口试代替笔试,单独教他们用手来描字体,逐步学会书写。总之,教师要充满感情,耐心细致地训练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信心,从而使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3)对有阅读障碍儿童的个别训练。
A.VAKT法,即视听动触法。强调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来学习单词,包括8种活动:学生看单词;学生听老师读单词;自己读单词;听自己的发音;感觉自己读时的肌肉运动;用指尖触摸字母表面;看手的移动;边移动边听自己读。 G·费尔德首先运用这个方法,他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然后把故事中的词用蜡笔写在卡片上,让学生用视听动触的方法学习,使他们不看样板自己会写某个单词。然后把有这个单词的卡片放在旁边的一个盒子里,逐渐累积,直到写完一个故事中的所有词为止。接着把完整的故事打印出来,学生就会读这个故事了,多次训练后步骤可以简化。
B.字母集合法。其步骤是:⑦教师从一个词中分离出常见的字母集合,做成卡片,代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音;②给出一个词,教学生读出目标字母集的发音;⑦读出音节,问学生有哪些可能的字母集;④给出字母集,叫学生发音;⑤给出单词遮去一个字母集,问剩下的读什么。在训练一开始,可以对字母集的写法进行夸张,把它们靠得紧些,发音重的字母写大些,不发音的字母写得小些。
C.神经病学的方法。此方法主要是跟读。其理论依据是,将学生自己的声音与指导者同样材料的声音同时反馈到学生的耳朵里,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过程。学生坐在指导者身边,和指导者一起读一段文章,指导者与学生之间距离很近,指导者的声音可以很快地直接地进入学生的耳朵,学生和指导者一起用手指着词,边指边读,时而指导者读得比学生响而快,时而读得轻而慢让学生跟上来。在把阅读材料呈现给
学生看之前不作任何准备,只要时间允许,能读多少就读多少。
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耐心仔细,另外与学生的症状也有联系。对视觉空间技能较完整而听觉语言技能稍弱的学生来说用VAKT法较好,而听觉技能相对好些的学生则可用其他两种方法。
自卑感
自卑感是自我认识的心理缺陷。这类人不能正确适当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产生不如他人之感。这种评价常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等。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一名中学生给心理医生的一封信。
心理医生:
我是一个爱好体育活动的中学生,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但由于我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耽误了不少功课,加上小学时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如意,常常排在倒数第几名。
最近,上数学课时,我被老师提问,可一问三不知。当时很难过,课后又听到有同学说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更是无地自容。我恨自己怎么这样笨,恨自己不该长得高大粗壮,像一头大笨牛似的。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事实,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我感到自己在班上低人一等,尽管自己的个头在班上是最高大的。
心理医生,我该怎样才能摆脱这使人压抑的自卑呢?
这是一位有自卑感的中学生的来信,在中学生中,这种情形不乏其例。自卑是一种普遍典型的心理障碍。如果说自信是人生的重要的精神支柱的话,那么自卑则是人生大树的腐蚀剂。自卑使人多愁善感,畏首畏尾,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失却成功的希望。自卑感还使人害怕与别人交往,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由此形成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自卑感。长期的自卑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最明显地表现在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而生理上的疾病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加重人的自卑心理。总之,自卑给人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它会毁掉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消磨人的雄心壮志,涡灭人的进取精神,从而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厌世,走向堕落。
自卑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缺乏成功的体验;
(2)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
(3)自我评价的偏颇。
成功的经验是影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而在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则是导致自卑感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但新的目标总要以现有的目标为基础。譬如登山,登上了1000米高度就要向2000米进发,如果1000米尚未达到,甚至几经挫折,那么首先想到的高度就只能是1000米。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经验愈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
之,一个人几经努力都失败了,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失败可导致自卑,自卑又会导致失败,从而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参加高考的学生,因考试成绩差,未被录取而一蹶不振,产生了自卑感,失掉了自信心,虽又复读一年,仍未能考取,再加上别人的一些冷言冷语,因而自卑更趋严重。
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尤其是权威人土(如父母、师长)的期望和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如父母非要让孩子每门功课拿满分,教师非要让某个学生在全校考第一等等。学生一旦达不到这样的程度便会大失所望,慢慢地觉得自己不行。学生会这样想:“我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水平,我太笨了。”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占有权威的地位,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对学生具有不可违抗的特殊意义。如果老师动不动就训斥,说学生“笨蛋”“傻瓜”,则可能挫伤学生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例如,某中学高三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把“哪些”的“哪”写成了“那”,老师拿着这篇作文在班上公开批评说:“连‘哪’与‘那’都分不清,将来还想考大学?:导致全班同学另眼相看。这位学生从此有了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后来真的失去了考大学的信念。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了一批智力和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将他们分成三组,让他们分别完成难度相同的作业。第一组是控制组,只在作业前作一般的说明;第二、三组为实验组,对第二组除一般的说明外又加了如下鼓励性指示语:“我们了解你们的能力,下面的作业对你们来说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你们有能力完成。”第三组则增加如下贬抑性暗示语:“今天的作业超出了你们现有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解决,不过你们尽力而为吧。”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完成作业的人数为50%,第二组80%,第三组达不到30%。可见积极的期望和鼓励性评价可增强人的自信并使人获得成功;而贬抑性的评价可使人产生自卑,导致失败。
自我评价的偏颇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又一个原因。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过分夸大了自己的缺陷,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所受的挫折、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结果自怨自艾,失去了自信心,形成了自卑感。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能使所有人都产生自卑,只有那种认为“考试不及格,我是个大笨蛋,一切都完了”的人才会自卑消沉;而认为“这次考试不理想,虽然使人有些不快,但还有机会,努力一点,下次争取考好”的人则不会自卑,而是化失败为动力。
自我评价的偏颇还体现在对自我过高的评价上。脱离事实的自我拔高就是自大。自大的人盲目乐观,自我期望过高,对自己提出一些不合乎实际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必然会遇到挫折,如多次失败后,则很可能连自己已有的成绩和理想也加以否定,从而走向自卑。如有的同学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然而即使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这就容易引起“失落感”而自卑。
(1)成功体验法。缺乏成功的体验是自卑感形成的首要原因,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老师和父母可帮助有自卑感的学生制订一个合乎实际能力的学习计划表,分成许多子目标,每天完成一个任务、达到一个子目标,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者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并给以适当鼓励和奖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2)情感激励法。外界的贬抑性评价易导致学生的自卑,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失败,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因而,对于自卑的孩子外界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对学生细小的成绩都要加以肯定,给学生以爱的激励,不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都不能歧视自卑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以爱、赞美、积极的鼓励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克服自卑。
(3)自我训练法。自卑来源于自我评价的偏颇,要克服自卑,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变自己一些不适当的观念,获得自信。
A.三栏日记法。在遇到挫折时,可以马上在日记本的左边一栏中写出自己的自然想法,然后在第二栏指出这种想法的错误所在,最后对错误的不合理想法在右边一栏给予批判、驳斥。
经常应用三栏日记法的同学就会发现自己正在慢慢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像以前那么偏激和悲观了,而能以比较宽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自然,自己也就不知p么自卑了。
B.60秒PR法。这是一种风行于美国的家庭生活游戏。PR是英语“自豪”的缩写。“60秒阳法”的意思是:每天花印秒钟,以讲演的形式简洁地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以及自己应达到的成功目标。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借鉴这种游戏来进行自我赞美鼓励。每天花一分钟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并且确定下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贴在自己常见的地方:课桌上、床头边、盟洗室的镜子上等等,也可把所说的内容录进录音带,在休息、上学和回家的路上收听录音;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把自己每天的讲演加以录像,定期放映。它可使人对人生充满信心,怀着希望,乐观地走向未来。
C.补偿。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作用。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克服自卑心理缺陷,可以采取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实屡见不鲜。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很深刻:“伟大的生命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显示了借补偿作用而获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说—,人无完人,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下定决心,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定会获得成功,增强自信。
[举例]
L,男,初一学生。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常把“都”字写成“堵”,把“月亮”看成“亮月”,把b看成d,或把p当q。他分不清前后、左右、上下和里外;叫他举右手,他却举左手,叫他站在桌前,他却站在桌后。他常常丢三落四,抓不住重点。叫他去房间里换鞋和拿书包,但只知道进去,出来却空着手,也未换鞋。这不是他不服从,而是他只抓住对他说的一部分内容,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要点,因而往往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对L进行智力测验发现他的智商是105,显然不是弱智学生。他做计算题不输于班里最好的学生。不过遇到应用题时,常常因为看不懂题意而弄错。如果口头对他讲明题意,他就能很快算出答案来。
可见,L生有学习障碍,其实际学习成绩远远低于他的智力应该达到的成绩,并且他的障碍主要在语文阅读方面。像这一类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大约有500万人有学习障碍。
引起学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学习障碍有遗传倾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其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常常也有学习障碍问题。胎儿期、出生时以及出生后的疾病和创伤可以造成脑功能的轻度障碍,以至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某些后天环境如缺乏母爱、营养不良和教育不当(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求太严,等等),均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障碍的矫治
(l)消除不良情绪,给予爱心教育。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易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和厌弃,这就更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中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恐学症”“恐校症”“恐书症”,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学习障碍。因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需要师长的爱和关怀、同情和帮助。
(2)设置特别班,安排专门教师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例如,上语文课时,可以让有阅读困难的学生离开正常班而去特殊班,在那里接受老师的个别辅导。对于有书写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用口试代替笔试,单独教他们用手来描字体,逐步学会书写。总之,教师要充满感情,耐心细致地训练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信心,从而使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3)对有阅读障碍儿童的个别训练。
A.VAKT法,即视听动触法。强调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来学习单词,包括8种活动:学生看单词;学生听老师读单词;自己读单词;听自己的发音;感觉自己读时的肌肉运动;用指尖触摸字母表面;看手的移动;边移动边听自己读。 G·费尔德首先运用这个方法,他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然后把故事中的词用蜡笔写在卡片上,让学生用视听动触的方法学习,使他们不看样板自己会写某个单词。然后把有这个单词的卡片放在旁边的一个盒子里,逐渐累积,直到写完一个故事中的所有词为止。接着把完整的故事打印出来,学生就会读这个故事了,多次训练后步骤可以简化。
B.字母集合法。其步骤是:⑦教师从一个词中分离出常见的字母集合,做成卡片,代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音;②给出一个词,教学生读出目标字母集的发音;⑦读出音节,问学生有哪些可能的字母集;④给出字母集,叫学生发音;⑤给出单词遮去一个字母集,问剩下的读什么。在训练一开始,可以对字母集的写法进行夸张,把它们靠得紧些,发音重的字母写大些,不发音的字母写得小些。
C.神经病学的方法。此方法主要是跟读。其理论依据是,将学生自己的声音与指导者同样材料的声音同时反馈到学生的耳朵里,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过程。学生坐在指导者身边,和指导者一起读一段文章,指导者与学生之间距离很近,指导者的声音可以很快地直接地进入学生的耳朵,学生和指导者一起用手指着词,边指边读,时而指导者读得比学生响而快,时而读得轻而慢让学生跟上来。在把阅读材料呈现给
学生看之前不作任何准备,只要时间允许,能读多少就读多少。
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耐心仔细,另外与学生的症状也有联系。对视觉空间技能较完整而听觉语言技能稍弱的学生来说用VAKT法较好,而听觉技能相对好些的学生则可用其他两种方法。
自卑感
自卑感是自我认识的心理缺陷。这类人不能正确适当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产生不如他人之感。这种评价常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等。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一名中学生给心理医生的一封信。
心理医生:
我是一个爱好体育活动的中学生,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但由于我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耽误了不少功课,加上小学时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如意,常常排在倒数第几名。
最近,上数学课时,我被老师提问,可一问三不知。当时很难过,课后又听到有同学说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更是无地自容。我恨自己怎么这样笨,恨自己不该长得高大粗壮,像一头大笨牛似的。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事实,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我感到自己在班上低人一等,尽管自己的个头在班上是最高大的。
心理医生,我该怎样才能摆脱这使人压抑的自卑呢?
这是一位有自卑感的中学生的来信,在中学生中,这种情形不乏其例。自卑是一种普遍典型的心理障碍。如果说自信是人生的重要的精神支柱的话,那么自卑则是人生大树的腐蚀剂。自卑使人多愁善感,畏首畏尾,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失却成功的希望。自卑感还使人害怕与别人交往,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由此形成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自卑感。长期的自卑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最明显地表现在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而生理上的疾病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加重人的自卑心理。总之,自卑给人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它会毁掉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消磨人的雄心壮志,涡灭人的进取精神,从而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厌世,走向堕落。
自卑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缺乏成功的体验;
(2)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
(3)自我评价的偏颇。
成功的经验是影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而在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则是导致自卑感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的、永无止境的,但新的目标总要以现有的目标为基础。譬如登山,登上了1000米高度就要向2000米进发,如果1000米尚未达到,甚至几经挫折,那么首先想到的高度就只能是1000米。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经验愈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
之,一个人几经努力都失败了,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失败可导致自卑,自卑又会导致失败,从而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参加高考的学生,因考试成绩差,未被录取而一蹶不振,产生了自卑感,失掉了自信心,虽又复读一年,仍未能考取,再加上别人的一些冷言冷语,因而自卑更趋严重。
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尤其是权威人土(如父母、师长)的期望和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如父母非要让孩子每门功课拿满分,教师非要让某个学生在全校考第一等等。学生一旦达不到这样的程度便会大失所望,慢慢地觉得自己不行。学生会这样想:“我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水平,我太笨了。”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占有权威的地位,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对学生具有不可违抗的特殊意义。如果老师动不动就训斥,说学生“笨蛋”“傻瓜”,则可能挫伤学生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例如,某中学高三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把“哪些”的“哪”写成了“那”,老师拿着这篇作文在班上公开批评说:“连‘哪’与‘那’都分不清,将来还想考大学?:导致全班同学另眼相看。这位学生从此有了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后来真的失去了考大学的信念。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了一批智力和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将他们分成三组,让他们分别完成难度相同的作业。第一组是控制组,只在作业前作一般的说明;第二、三组为实验组,对第二组除一般的说明外又加了如下鼓励性指示语:“我们了解你们的能力,下面的作业对你们来说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你们有能力完成。”第三组则增加如下贬抑性暗示语:“今天的作业超出了你们现有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解决,不过你们尽力而为吧。”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完成作业的人数为50%,第二组80%,第三组达不到30%。可见积极的期望和鼓励性评价可增强人的自信并使人获得成功;而贬抑性的评价可使人产生自卑,导致失败。
自我评价的偏颇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又一个原因。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过分夸大了自己的缺陷,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所受的挫折、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结果自怨自艾,失去了自信心,形成了自卑感。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能使所有人都产生自卑,只有那种认为“考试不及格,我是个大笨蛋,一切都完了”的人才会自卑消沉;而认为“这次考试不理想,虽然使人有些不快,但还有机会,努力一点,下次争取考好”的人则不会自卑,而是化失败为动力。
自我评价的偏颇还体现在对自我过高的评价上。脱离事实的自我拔高就是自大。自大的人盲目乐观,自我期望过高,对自己提出一些不合乎实际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必然会遇到挫折,如多次失败后,则很可能连自己已有的成绩和理想也加以否定,从而走向自卑。如有的同学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然而即使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这就容易引起“失落感”而自卑。
(1)成功体验法。缺乏成功的体验是自卑感形成的首要原因,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老师和父母可帮助有自卑感的学生制订一个合乎实际能力的学习计划表,分成许多子目标,每天完成一个任务、达到一个子目标,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者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并给以适当鼓励和奖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2)情感激励法。外界的贬抑性评价易导致学生的自卑,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失败,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因而,对于自卑的孩子外界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对学生细小的成绩都要加以肯定,给学生以爱的激励,不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都不能歧视自卑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环境。以爱、赞美、积极的鼓励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克服自卑。
(3)自我训练法。自卑来源于自我评价的偏颇,要克服自卑,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变自己一些不适当的观念,获得自信。
A.三栏日记法。在遇到挫折时,可以马上在日记本的左边一栏中写出自己的自然想法,然后在第二栏指出这种想法的错误所在,最后对错误的不合理想法在右边一栏给予批判、驳斥。
经常应用三栏日记法的同学就会发现自己正在慢慢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像以前那么偏激和悲观了,而能以比较宽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自然,自己也就不知p么自卑了。
B.60秒PR法。这是一种风行于美国的家庭生活游戏。PR是英语“自豪”的缩写。“60秒阳法”的意思是:每天花印秒钟,以讲演的形式简洁地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以及自己应达到的成功目标。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借鉴这种游戏来进行自我赞美鼓励。每天花一分钟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并且确定下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贴在自己常见的地方:课桌上、床头边、盟洗室的镜子上等等,也可把所说的内容录进录音带,在休息、上学和回家的路上收听录音;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把自己每天的讲演加以录像,定期放映。它可使人对人生充满信心,怀着希望,乐观地走向未来。
C.补偿。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作用。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克服自卑心理缺陷,可以采取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实屡见不鲜。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很深刻:“伟大的生命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显示了借补偿作用而获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说—,人无完人,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下定决心,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定会获得成功,增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