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师论文

用活的哲学教活哲学课

来源:时间:2007-09-28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不少学生认为,哲学知识是一些死板的教条,是“高、大、空”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所以,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有这种看法,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的大而全,原理的解说广而粗,而且相当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应试教育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使教与学都变得毫无生气;教学大纲赋予政治课根本没法完成的堂皇的任务以及教师考核、学生统考给教师的压力,常让教师感到应付不了,以至教法单调沉闷。要改变这一现状是不容易的,有些因素也不是我们所能改变,作为教师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法和指导学生学法上作些探索,使教学更有实效,使学生的智慧得以激活。近几年来,笔者经过探索,觉得哲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中学习鲜活的哲学,在观察、思索中体验鲜活的哲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经验教训中体悟鲜活的哲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几点体会与一些做法。
  一、 以教师自身的榜样带着学生学活哲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喜欢不喜欢哲学,善于不善于体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大量的鲜活哲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效果。
  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爱”和“追求”。北京现代教育研究院张定远说得对,“在对智慧的追求上,知识不等于智慧。”因为知识是“既成的”,智慧是“灵活的”,我们所爱的、所追求的正是哲学充满智慧的“活”。大智慧,谁不爱?但哲学的本性,又有多少人知?作为教师,首先不只是具有丰富的哲学知识,而是有着对智慧无限的爱和不懈的追求。我们应以自己对智慧热爱与追求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哲学的本性,激发起学哲学的热情。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谈的哲学,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晦涩的思辨的书斋哲学,而是充满时代精神的哲学,所以,它的内容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破译世界的奥秘,在哲学的殿堂中并不存在绝对正确,不存在至善至美的真理,它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所以它的发展也是鲜活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熟知哲学史,熟知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论著,不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解鲜活哲学产生的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我们是中学老师,我们更要关心学生的实际。我们固然应该以自己的博学使学生敬重和信任,但我们更要让学生明白:“其实,哲学是鲜活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哲学问题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我们学哲学不仅是学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作为教师,不但应善于辩证思维,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善于分析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批判既往的一切,创造性地开拓未来,更重要的是能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他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活哲学的威力,从而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分析各种现象的思想武器,是大智慧。
  观念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只有教师真正认识什么是活哲学,真正爱上这大智慧,真正灵活地用上了这方法论,真正以生为本,带着他们去感悟这鲜活的哲学,学生就会越来越爱上这哲学课,越来越懂得运用辩证法去思索,去解决问题,去创新,我们的哲学课才越来越见其实效。
  二、 哲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悟哲学的魅力
  法国哲学家伊夫˙米肖在《少年哲学》中写道:“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聪明脑袋,而不是塞得满满的脑袋。”什么是聪明的脑袋?那就是会思考、会推理、会判断的脑袋。哲学教给学生的正是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以往哲学教学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以师为本,教师把哲学当作抽象不变的教条去塞满学生的脑袋,忽视了学生生活实际,忽视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辩证思维,以致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读书就是要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及解题方法应付好考试。这样就造就了一个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书呆子,一个理论只会念条条、实践完全盲目的混沌人。这样的哲学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需要作出判断、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我们的哲学教育也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并实践于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样,教育才能把原有的作用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我在课堂内外,处处提醒学生哲学的确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比如学生司空见惯的车牌号、电话号总喜选择“8”;眼皮跳便看是左眼还是右眼,所谓“左眼跳财,右眼跳祸。”小小一点眼皮神经的反应,也惹得自己或喜或惊一场。我便问学生:客观现实真的如此吗?这符合联系的客观性吗?学生笑着说:不。我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道理。又如中段考后,有的学生能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并制订下阶段努力方向。我说:好呀!你们运用了因果联系的方法论了,方向对呀!学生很是高兴。我觉得,哲学教学能激发学生关心生活中的事例,并学习着去思索,去探求,哲学教学就能增强亲和力,就能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好奇与求知欲,而哲学正是起源于好奇,起源于求知的欲望的。这样,哲学就走近了学生,学生也走近了智慧。
  联系学生实际,不仅仅是他们身边的琐事,我还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通过研究探索去关心、解决社会上的实际问题。佛山汾江河的水很臭,这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并且希望得到解决的。但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未能彻底解决?我布置学生以“我为汾江河出一分力”为题,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进行社会调查,找原因,提建议,找出根治汾江河的办法。在汇报会上大家都很兴奋,不少学生很详细地分析了调查得到的资料,并颇有见地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赞许。于是教师适时地进行了哲学分析。真是“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学生不但认识了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的哲学道理,认识了深入实际,作好社会调查的重要性,体验了掌握方法论的好处,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哲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程生活化,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与哲学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哲学不是死教条,而是现实生活中鲜活地存在着的,只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当哲学成了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工具,成为学生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就在学生身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哲学的迷人魅力就展现出来了。
  三、 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哲学的主人
  以往,哲学教学沉闷,原因之一是教师一言堂,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古罗马普罗塔克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哲学的课堂教学正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点燃智慧之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恩格斯说:“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理论,而只是要求检验疑团。”哲学是具有批判性特点的。在教学中,我不但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我还特别注意留有让学生质疑的空间,故意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在质疑中提高,在质疑中领会哲学的真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既唯物又辩证的思维方式,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明白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地不是依靠教师讲解知识,而是依靠学生自觉地深入社会,进入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究逐步地掌握的。
  教学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活动,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能否明白自己如何努力,始终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外因。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我觉得,要让学生自觉进入思维过程,提高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老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情感,了解他们更深层的思想活动是很重要的,而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应是师生共有的观念,教师成为学生可信任的挚友则是在实现课堂民主的重要因素。不然,学生听课脑子不动,无疑可质,有疑不质,还是让教师滔滔不绝地传授其知识,学生一堂一堂被动地听下去,学生始终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在课堂上作过下面一些尝试。
  在教授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一定要服从集体利益吗?”这是一个不先设答案的问题,光理论上答好象无可争议,也不敢争议。当学生联系实际时,认识就不尽一致了,争论就展开了。我不急于作总结,我甚至在不同观点交锋时加点油,点把火。课堂上一下便热闹起来了。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便要我表态,我笑笑说:“我们大家还得在未来生活中找寻正确的答案,交上一份自己满意、人民满意的答卷。就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作出不同的具体选择。人们的思想境界可以是多层次的,但我们是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是祖国的未来。老师愿意做也希望你们努力争取做一个高层次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这堂课我没有采用空洞的说教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精心创设一种平等、开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很乐意地参与到教学中,并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学生有了当主人的快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也就充满活力。
  在学习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时,我就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让学生辩论。我知道对这个问题社会、家长以及学生意见是不尽一致的,反应颇大,而学生绝大部分都想任由他们随心所欲地上网的。但一到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总是有所顾忌。于是我要求学生正负双方都要拿出实例说话,事前要做好调查,要有理有据。辩论开始了,我想不到气氛竟如此热烈,事例竟如此充实,说服力竟如此强。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网络如一柄双刃剑,对中学生学习生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趋利避害,自觉抵制网络毒品,使网络成为自己扩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平台。通过辩论,他们还明白了对待事情的表态不能绝对化,要善于分析;明白了结论应在调查研究后,不是在调查研究前,我们不能凭着个人好恶主观武断得出结论。这是一堂生动的、热烈的、收获颇丰的一课,这是一次接触哲学,启迪智慧很好的实践。这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达到了建构主义者的希望:学习者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事实信念的记录者。
  由于囿于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笔者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初步的,效果也只有初步的显露。但是,笔者深信,只有看到学生生活中的活哲学,教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哲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运用哲学的榜样和朋友,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哲学教学才会有一个新局面,哲学才成为活哲学,课堂才是活课堂。笔者愿和同行们一起努力,相互切磋,不断探索,为哲学教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