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师论文

研 读 中 筛 选 信 息 的 思 辨 特 征

来源:时间:2007-09-28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研读”中的筛选信息,不是简单的答题,而是着眼于提高阅读的领悟性,因为“研读”是阅读行为主动者对文字信息作出思考、辨析的一种智能活动。这种活动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积淀和言语运用能力,带有主体性、求真性、交流性和审美性等特征。我们弄清楚“研读”中筛选信息的思辨特征,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言语。

一、“研读”中筛选信息的思辨主体性
  我们实施“研读”中的提取信息训练时,采用的方法是:1.教师制订目标,学生根据目标去筛选信息;2.学生提出问题,即自定目标质疑,教师点拨。学生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受性别、认知水平、兴趣等因素影响,即使在同一目标下,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出现不同的筛选标准和结果。这种自我主张、自我分解的现象,极有趣地形成了筛选信息中的主体性(或个性)思辨特征。
在教学中,我们作了有关的统计,足以说明这种主体性的特点。

表一. 认知水平相同的一个班中:
性别 自我主张 自我调控
男生 81.4% 66.6%
女生 71.4% 42.8%

表二:
兴趣 自我主张 自我调控
爱生物 90.2% 66.6%
爱历史 92% 62.5%
爱文学 100% 70%

  上面两个表格,所示的百分比,不一定是规律,但我们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分析:1.到了高中,男女生的思辨能力在记忆型向迁移型转变的过程中,男生与女生是有区别的;2.高中学生受兴趣影响区分不大,但其中受时间、需求的影响更为直接。
  我们在“研读”教学中,重视下面三种情况:一是允许处于初级阶段的各取所需的筛选信息。这种允许,我们从阅读的本质属性和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渐走向成熟这两个方面考虑。学生对《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的研读,学生从杜鹃的名称、诗句内容的理解或情感语句等方面进行筛选,是因为这种筛选带有个体认识的深痕;二是强调同一目标下的个性张扬的筛选,因为这种做法有利于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三是自我调控,逐渐克服自然化状态,学会按目标去研究、去领悟,使其个性得到有效、有度的张扬,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

二、研读中筛选信息的思辨求真性
  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是精当、恰切,阅读时,能自觉地排除错误或多余信息的干扰,寻求准确的、合乎目标的答案。
  筛选信息的求真思辨,在阅读中主要表现为辨析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必要与多余的信息,主要与次要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目标化作具体问题,筛选信息就是寻求答案。阅读时紧紧盯住这一目标,老师作出适度的点拨,就避免了被杂乱信息干扰。
  研读《拿来主义》一文,我们要求学生认知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信息。学生在研读时,通常从文中找到“徘徊不敢走进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接受一切”、“占有,挑选”等信息。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的点拨是:1.仔细揣摩目标的要求。2.细心区分所选信息的内涵。3.比较所选信息的语言含义,这就是从求真思维方面进行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求真,并且寻找言语表达。
  如研读《包身工》,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认识包身工所受的压迫。学生得出的结果有下面几种情况:①包身工来自农村,吃、住、工作都受包工头控制;②包身工受到多层剥削;③吃的差、住得挤、工作条件极坏。这样的信息,对分散在文中的内容作了概括,也可以说是经过筛选了。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张扬的表现。点拨时,我们注意到四个方面:1.受压迫的具体表现。2.受压迫的原因和条件。3.受压迫的程度。4.受谁的压迫。其实这四个方面是让学生在研读中寻找真正适合目标的内容,这样的点拨,不是单纯的答题方式就可以解决,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替代学生的求真思维。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求真是学生学习心理的自然表现。筛选信息的求真性,旨在训练学生在研读中学会排除干扰信息,寻找文章的真正信息,达到既张扬个性,又得到真实的心理满足感。
抓住求真性这一特征,在筛选信息上就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冤枉路,“求真”可以使研读主体朝着正确的方向筛选信息,理解文意。

三、研读中筛选信息的思辨交流性
  一篇文章的信息,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要,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信息。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注)研读过程就是这样的一种读者与作者主动交流情感的过程,而筛选信息,当然也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交流情感的过程。
  要认识文章的信息,首要的任务是认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即刘勰说的“披文入情”。
  在研读《守财奴》时,如何认识文章的情感,是筛选这篇文章中葛朗台守财奴形象的信息的关键。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葛朗台对金钱的热衷、对金钱的至死不渝。抢夺女儿的梳妆匣,剥夺女儿继承母亲遗产的权利,教会女儿看守仓库,甚至对牧师脖子上的十字架也不放过。这些内容,作者首先想告诉我们什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抓住了文章的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即是作者的情感,研读主体就能准确地解读课文,更好地理解葛朗台这一人物,做到准确、快速地把握文章,筛选信息。
  研读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把从“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中所得的知识,也就是学生的积累中,寻找与作者情感的交流点;一部分学生从过去所读的文学作品的积累中,寻找与作者交流的切入点。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都不难看到,“研读”是一种有效地实行“作品——读者——作者”三方面融合交流的活动。
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我们说不是一种简单的寻找答案的活动,道理之一,就是这种阅读中的情感交流性,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

四、研读中筛选信息的思辨审美性
  阅读行为主动者筛选信息的思辨过程往往带有一种审美性。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感。而作为涉世未深又缺乏生活经验的高中学生来说,我们这里指的筛选信息思辨中的“审美”,主要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审美,即直觉上的美感。
信息分散于文章各处,所以需要将所需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重组、加工,这一过程实际就是筛选信息中的审美活动。文中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分散的,这就要筛选者用审美的眼光进行加工,将复杂的信息化繁为简,将零碎的信息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
  《神奇的极光》,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往往表现在追求语言的精练上,这就是一种审美要求。“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现象”、“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以上的信息都足以表现出极光神奇的特点,有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样的信息不够精练,这是出于其审美观念而提出的问题,于是学生针对此问题,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将这三条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得出符合其审美需要的信息——亮度变化大、运动瞬息万变、色彩丰富美丽。
  把握了筛选信息的审美性思辨特征,就能将这种审美性贯穿于整个研读过程,提高研读者的阅读品味,也有利于抓住筛选信息的手段。
   总而言之,“研读”中的筛选信息能力训练,是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与作品的心志交流活动,它不仅使学生真正感受作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研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学习言语,只有这样研读,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

注:权署明《阅读本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