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主体性实验探索教学模式》课题结题报告
佛山十中化学科
初中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大纲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时代在不断发展,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随处可见。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化学感兴趣,我们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确实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运用多媒体,把看不见分子、原子之类的微粒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加强实验教学,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100%完成,还增加了不少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学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常学常新,由厌学变为乐学、愿学,使化学科变成学生极为欢迎的学科。在每学年学校进行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对我们的化学教学满意率大为提高。渗透探究意识,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提供化学探究的场景显得十分必要。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子口都细小,得出结论:易挥发的液体用小囗瓶盛装。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初中按地段招生,生源全市最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都较差。如果把他们当作省、市一至三类学校的生源来教,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如何在“瘦田”里夺高产?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抓“双基”教学,激励教学着重从“信心”、“习惯”、“创新”三方面下手,做到因材施教,激励教学,提高自信心。“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原动力。”缺乏自信是我校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对他们的参与和动手作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教会学生建立自信心,面对困难,坚信“我能行”的信念。
初中化学实验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自我操作,细心观察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活动中改变“学生实验只是教师演示实验的重复”的现象达到主动学习认知,发展创新思维,促使自身发展的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主体性实验探索”。
作为初中学生,他要在学习中有疑、会疑、解疑,很多时候来自于他们的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对科学的探讨,往往来源于他们的好奇。的确,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很多化学现象表现出好奇、疑惑,很想解开其中之谜。基于学生这种年龄特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用“设疑三步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好奇多疑,又极想弄明白的冲动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会生疑。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所感知,而平时不留心,故没有什么疑与不疑问题,但一旦在课堂上提出,学生的兴趣就极大的。如提出“香水”、“臭丸”为什么我们会嗅到它的气味,这是什么现象?燃烧蜡烛时,质量守恒吗?为什么?这么一问,学生平时感知,但不留心细思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质疑生活现象激发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不仅是引起探究的动机,实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从认知心理上说,这时的兴趣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探究的动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诱导学生对生活生疑到思疑,就能促使学生去解疑的兴趣的形成了。
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解释,理解课本中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切实解答,加深理解问题。这就需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趣。我们在实施“设疑三步法”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实验,多组实验对比或自己反复实验中,学生自始至终带“疑”而学习。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把追求知识的兴趣保持下来,学习成效就高。
例如上面说到的问题,学生对香水的挥发,蜡烛的燃烧,这两种过程物质的质量都会变轻。我们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这两种现象,学生的兴趣就又一个高潮了。有人说两种现象都可用质量守恒现象来解释的,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这就产生了质疑和思疑了。后来经过自己实验,总结,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致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高昂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始终都很旺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来自于兴趣。从教学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初中学生这个年龄,他们“多疑”,也很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解疑,因此,在学习中就有了兴趣。教学中采用“设疑三步法”既适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规律,也适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特点,这样就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
在兴趣驱动下,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也随之而出现了。这些都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但要他们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坚持下去,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设疑三步法”在化学实验中运用,就能很好地诱发学生深入探究。“三步法”就是打破砂盘——问到底。学生通过生疑,质疑,思疑,一步一步地弄清楚道理,掌握知识。
如“质量守恒定律”,学生要真正认识这个定律,他们必须弄明白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分子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参加反应的前后物质总量变化这些问题。
一开始学生对在空气中嗅到香水的味道和镁带、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变化之间与物质守恒分不清。教师在演示实验后,学生产生了疑问,这一“生疑”正是我们所需要看到学生的探究的开始。然后让学生据自己的假设做实验,在实验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结果是一些学生燃烧蜡烛和镁带后,天平保持平衡。有些却不平衡,这时物质守恒还是不守恒的问题受到了质疑。课堂上组与组之间大家互相观察,对比,找出问题的原因,最后得出,说天平保持平衡的,是用一器皿把燃烧的蜡烛,或镁带罩起来;认为不平衡的是一直暴露在空气中燃烧。这样大家把问题集中在两点,密封的燃烧,一物质生成另一物质后,它没有扩散,因此总质量不变;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燃烧是因为反应时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生成的水蒸气或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因而质量产生变化,其实也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这种“设疑三步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寻找答案就是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疑”。有了对“疑”的反复思考,才能保持探究精神。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①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②设计实验,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思路不局限于一方面,是向多方面发散,找出合理的设计方案;③实验有序、有效,先将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边实验边叙述实验步骤及实验原理,培养生疑、质疑、思疑的学习探究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实验的成功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得来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会了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
化学实验本身除了兴趣外,就有很多东西引发学生思考的。因此适度的调整课程教学,利用“设疑三步法”让学生通过活动,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很好的表现的。教学中,①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些实验需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如“验证CuO是催化剂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其中对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的关键词理解来确立实验思路。这样就给了一定的难度,这正是给他们创新制造疑难;②强调实验操作中的事前设计,设计问题,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假设等。就以“验证CuO是催化剂的实验”为例,学生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拓展思维。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性质都不变的三个方面来设计实验。当然,学生还会设想到其他方面的问题,这才能真正有创新。③实验过程要有严格的科学程序,它需要合乎实验操作要求,否则,实验结果会不可靠的。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切实做好了,就会突显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与他们对实验的思考、质疑、思疑、释疑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