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思想灵感

老师要当“心理医生”

来源:时间:2008-11-05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健康的体魄包括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那么中国学生有“心理疾病吗?”

中国人骂人的一句口头禅是:“神经病!”不少人对精神病患者缺乏应有的同情和尊重,对有各种心理疾患的人也缺乏理解:“能吃能喝,生的哪门子病”?

人的“健康”到底指什么?一般人都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病,棒棒的样子,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些孩子看上去壮壮实实,可坐在课堂上就是怎么也集中不起精神来;有的不停地玩玩具,把玩具都拿走后又玩起自己的手;有的眼神迷离,自控能力差,老是做着“白日梦”;有的学习成绩很好,可偏偏怕考试,一考试就头疼或肚子疼。发展到后来甚至为逃考而离家出走,这些到大多数医院也检查不出来的病是“心病”。看来,健康的概念必须扩充,它还包括“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可惜我们以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得太少了。

 

据调查,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中3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从调查中得知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学校,校园生存环境的冷漠对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往往下了课就走,与学生接触甚少,而学生也不轻易向人吐露自己的心事,长久的压抑终于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认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接触较多、信得过的是老师。平易近人、体贴学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富于爱心的老师,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心里话、“小秘密”也愿意跟这样的老师说。因而,他们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然后调查分析,通过巧妙诱导,治愈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

 

奥地利是影响本世纪的伟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故乡,这里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都规定任课老师必须研修过心理学,或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

瓦格纳是维也纳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她班上有位学生被校方认为属于“智力迟钝”,孤僻寡言,功课常不及格。瓦格纳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绘画,就经常和他探讨绘画的问题,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大赛,该生与瓦格纳从此有了共同语言,终于向老师倾吐了他积郁已久的心思。他从小父母离异,心里极度自卑,感到别人都在嘲笑他。找到症结后,瓦格纳便对症下药,让他当上了绘画小组的组长,这位学生因此信心大增,渐渐地变得合群了,不但赢得了国际中学生绘画比赛的银牌,而且各科学习成绩都上来了。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惑,都会在那里找到知音,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学生心理门诊和矫治班。在中国,看心理医生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在国外,则是一种时尚。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