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思想灵感

“植物没有根能不能活?”

来源:时间:2008-11-05 字体大小【大】【中】 【小】 分享至:

在我国,“满堂灌”已成了每一个学生最深恶痛绝的事,因而,他们用电影名字来讽刺这种教学法:语文课是《老北京的传说》,数学课是《Rs之谜》。

但是,在国外却推崇少而活的教学法,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思考。

 

这是一堂新西兰中学的生物观摩课。课题是《植物的根》,教材是两课时,教师只讲了一句话:“植物没有根能不能活?”学生们兴趣盎然,讨论得非常热烈。孩子们从校园、植物室找到了材料,用一课时把问题弄明白了。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命在于根。

这位新西兰生物教师就是聪明:他以启发为目的,以课堂教学的少而活为手段,用巧妙的方式调动了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课上得潇洒而自如,最大限度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其实,大凡采用启发式的教师,都主张宁可不讲,不可不活。

多讲,往往把知识讲死。教师有多少灌多少,学生听多少算多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少讲,就意味着多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教材博采精选,教法精益求精,从而节省出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答辨,从中学到活的知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谈了“简”与“繁”的辨证法,这对我们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是很有启发的。

启发式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抓住一个关键问题,向学生摆出一个悬念,让大家一起来或思考,或动手加以解决,既培养了对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能力。

我国赴美国学者到加州大学听伯克莱教授的西方文明史课,教师只讲25分钟,然后就放映有关古代艺术的幻灯片,放完后就让学生提问题,最后课堂讨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了这场讨论,并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常常是“满堂灌”,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时间并不多,或者干脆就没有。你在讲台上喋喋不休,我在台下能听多少算多少,不想听,我还可以干别的。照镜子、修钢笔、看小说、递条子,画漫画、打瞌睡……应有尽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发人深思。难怪有些学生给我们有些教师的讲课冠以电影名称:语文课,是《老北京的传说》,数学课是《Rs之谜》,等等。可见学生对教师满堂灌的反感。

>